每種不同空間都會因為使用方式不同,被賦予不同的意義,像是當一群人在一起工作的空間就叫辦公室、放雜物的空間就叫倉庫等。而以自己為本,讓自己和家人可以安心、休憩、放鬆的空間就叫「家」。

當很多人來找我設計時,我首先都會問他們:「你家庭成員有多少人?」我這並不是在做身家調查,而是我相信「家」是讓家人放下煩惱、輕鬆生活的地方。每個空間、動線、收納都應該要完整規劃。居家設計不光是要滿足個人風格品味,更要讓每個家庭成員輕鬆生活。因此,我會以幾種「人」的角度來思考居家設計:

1.    家庭成員如何組成?

家庭成員的組成是整個居家設計的核心,像是同住人中是否有孩子或者長輩的規劃等。如果有孩子,在設計時就會多加使用較柔軟的裝修材質,例如軟墊貼牆,或者增加導圓角的設計避免孩子受傷的風險。如果有長輩或行動不便者,則會特別注重走道寬度及止滑的空間規劃。這部分,我們也會依照情境不同,提出相對應的建議。

2.    平時是否有個人的喜好?

因為我相信家是給人住的地方,家人要真正「喜歡」住,才是好的居家設計。而這會是我們在為設計方向溝通時最好的起點。舉例來說,如果有收藏的習慣,我們可以在你喜歡的地方加入展示櫃的設計,再打個光,讓收藏品被更好的展示。如果喜歡出門打球,也可以在玄關處設計球具的收納空間,出門時就可以拿了就走。如果喜歡演奏樂器,家裡就可以多安裝一間隔音室或隔音艙,隨時把家當作演奏廳,不怕影響到鄰居。

(順帶一提,綠舒市總店有可客製的隔音艙可以親自體驗我們的隔音新科技)

3.    建商是否提供室內格局或者可變格局?

再來就是依照我們的需求來考量室內空間的格局規劃了。依最近建築界提倡的WELL Standards中,有兩項指標是設計室內格局需要注意的:動線和空氣。這邊所謂的「動線」除了走道寬度外,也須考量到「每個動作的順序」,例如流理臺的位置與冰箱的距離是否留有準備食材的空間等。而「空氣」的部分則是要考量是否有過多的隔間影響空氣流通。

下次我們會再對於WELL Standards來做介紹。